
9月20日下午,梅县区图书馆携手知里岛工作室,李少凤老师以层层递进方式展开剖析《狼图腾》,为现场读者带来一场极具启发性的阅读盛宴。
开场导入

活动伊始,李老师播放了一段《狼图腾》电影推荐视频。接着向孩子们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简介与创作背景与历程,激起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大家对《狼图腾》的故事背景与核心元素有了初步认知。

《狼图腾》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青年陈阵来到内蒙古额仑大草原插队,与草原牧民共同生活,在与狼群的接触和观察中,逐渐了解狼的习性、智慧,见证草原生态变化与游牧文明兴衰的故事。
内容梳理
李老师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围绕 “狼事”“人事”“精神” 三大核心维度梳理《狼图腾》。
第一层 读“狼事”


活动中以“提到‘狼’,你最先想到什么?”问题为引,引导孩子们思考“狼事”。
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分享完《东郭先生与狼》《小红帽和大灰狼》,并一致指出故事里的 “狼” 是狡猾、贪婪的负面形象后,李老师顺势展开延伸讲解。她选取《狼图腾》中 “狼围猎黄羊”“狼群袭马群” 的精彩片段,通过生动描述狼群在捕猎时的战术配合与策略布局,引导孩子们发现: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中被标签化的负面形象,《狼图腾》里的狼展现出 “有勇有谋” 的特质,既具备精准判断局势的 “智慧”,更拥有为达成目标紧密协作的 “团结” 精神,让孩子们对 “狼” 的形象认知有了全新维度的拓展。
然后通过分析狼在草原生态链中的 “调节器” 作用——狼并非草原单纯的 “破坏者”,作为顶级掠食者,它们通过捕食黄羊、马等食草动物,能控制其种群数量,避免草原植被被过度啃食,让孩子们深刻理解了 “灭狼 = 毁草原” 的内在逻辑,对生态平衡有了更为直观且深刻的认知。





第二层 读“人事”



接着,李老师顺势推进,将焦点转向 “人事”,带领孩子们从书中找寻以陈阵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视角和以毕利格老人为代表的游牧文明视角,对比两种视角下对狼和草原的不同态度。
农耕文明倾向于 “征服自然”,试图通过人类的力量改造自然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游牧文明则强调 “敬畏自然”,主张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这一环节的思考,让孩子们跳出小说情节,从文明对比的角度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拓宽了认知视野。
第三层 读“精神”
在 “狼事”“人事” 的基础上,活动进入最后一层 —— “读精神”。







孩子们个个聚精会神,眼睛紧紧盯着李老师,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一边回忆之前聊到的狼对草原生态的作用,一边对照陈阵和毕利格老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一步步深入琢磨、推导 “狼图腾” 到底象征着什么。
最后,在李老师的引导和孩子们的思考下,“狼图腾”的象征逐渐清晰:既是草原生态法则的化身,也是游牧民族“勇敢、坚韧、团结”精神的载体,更是象征着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进取精神、抗争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这种精神能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勇敢、坚韧的品质,团结一心,克服困难。


通过这次的拆书活动,孩子们不仅重温了小说中经典内容,更在多维度收获成长:在生态认知上,读懂了狼与草原共生的平衡法则;在文明对比中,理解了 “征服” 与 “敬畏” 自然的差异;在精神感悟里,汲取了勇敢、团结的力量。这些收获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尊重自然、坚韧向上的种子,让团结勇敢的意识悄然生根。